从被武汉测绘学院录取起,我人生便与测绘结缘,经历了难忘的军旅测绘生涯,也亲身体验了地方测绘的艰苦,作为一名测绘老兵,我见证了测绘事业的发展历程。
1962年,我被武汉测绘学院录取,经过5年的学习,于1968年7月被选调到北方某军区测绘大队,实现了当一名军人的梦想。
初入军营,我被调入大地测量队进行军事测量。那个年代,经纬仪、标尺、平板、铅笔,就是测绘人员的基本配备。队伍进入测区,只能完全靠人力把行李和仪器背进山中,吃饭要靠自己做或者在农民家搭伙。当时的控制点设在不同的山头上,之间相隔一二十公里,由于没有通讯设备,测量人员只能一座一座山地走,一个一个山头地架标,再等到天黑利用灯光观测。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好几天都观测不了一个点。大家靠着顽强的意志,按时并出色地完成了外业测绘任务。
结束野外控制点普查工作后,我又由大地队调入内业队,开始了制图工作。70年代初,从编绘到成图,几乎全由手工完成。比如要制作一张战区1:50万的挂图,仅完成资料的投影转换,就需要花费好几天的时间。当时的地图资料,就是靠内业人员这样一张一张手工制作出来的。这股勤恳踏实、任劳任怨的军人精神,是我学习领会到的最珍贵的财富。
1986年,我脱下军装,转业到重庆市勘测院,不变的是我仍然奋战在测绘一线。
院里安排我负责外业工作。当时测绘仪器相较之前有了一些进步,有了全站仪、对讲机,但多数还是用老仪器。外业的艰苦程度并没有很大改观。最令我们外业测量人员头疼的问题就是高温。比如我们测量一队承接的井口和华岩测量,赶上了一个月的连晴高温,最高温度达到41摄氏度,把地上的草都晒死了。但艰苦的工作没有让我们退却,我们用不懈的努力,为院的发展、重庆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价值。
近20年来,测绘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当时的勘察、测绘两个专业,发展到今天拥有勘察、测绘、信息、检测、设计五大专业集群,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手段也早已取代了传统的作业方法。我院引进了很多国内外领先的仪器设备,应用了很多我们当年想都没想过的功能。虽然测绘依然是一门风吹日晒雨淋的艰苦专业,但是工作效率和质量比过去高多了。我院的职工队伍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从过去的百余人发展到今天的近千人,产值更是有了数百倍的增长,测绘产业迅猛的发展劲头令我们这些在院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老职工欢欣鼓舞。
2003年正式退休的我,仍然时刻关注着院的发展,看着一批批年轻的测绘人走上岗位,接过旗帜,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从军队到地方,一路走过,我感觉到一种精神气质的传承——“不怕艰苦、勇于奉献”。这是长存一代代测绘人的精神。面对测绘保障的新要求,面对城市快速发展的新任务,测绘人更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去勇攀高峰!
服务热线
17704071485